媒体,包子和公众

数年前,在一家小书店里闲逛。万般无聊之下,忽然发现书架的最上层有一本书。看似进货不少,可不知为何任其束之高阁。怀着好奇心拿下一看是一本儿童 书籍。封面上有一横幅,写着美国畅销书等等。本来我已过了看小儿书的年龄,对这类书籍应该是有了免疫了。可是翻看数页,觉得还算不错。故事光怪陆离,文笔 生趣幽默。于是便出乎意料的买了下来。回来后一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深深陷入其中。想来,自己依旧年轻,毕竟也是不错的事情。

那本书的名字,叫做《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非要说为何对哈利如何的着迷,我倒真说不出来。就像对apple的崇拜一样。为之疯狂,却从来没有买过任何apple的产品。有人说,这是一种崇拜营销模式。我想,大众的审美观虽然极难协调,可是也偶尔会有所重叠的部分。可惜的是,这样的全民市场,却极少见人把握的住。

听说gfwsmtp也 准备下手了。导致了发送给国外的邮件会出现莫名的退信。由于gfw一直处在暗处,所以事情是真是假也并不好判定。可是如果真是这样的原因,那么zf这一次 就做错的厉害了。因为人们在访问http的内容是处于公开的资讯受众状态。但是smtp则是资讯的互交流。是隐私的,被隐藏的,仅限于双方的。对内容的过 滤,首先代表着对内容的访问。这就牵涉到对隐私权的侵害。由于zf在gfw上的半遮半掩,规则的不透明,造成了屏蔽的过高自由度。这种自由度的背后也是包 含着对言论自由的可能损害。因为除了黄色等传统意义上的危害信息外,政治信息也是被屏蔽的主流。事实上,说zf的坏话就可能被归类为政治信息这一类。这种 做法却是反民主的,并且缺乏远见的。一句评论一篇文章通过网络以媒体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媒体的作用(无论公共媒体还是个人媒体)却恰恰是要保持其中立性, 通过反映事实来起到告知的目的。这种告知,通过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在公众接受后反馈成相应的监督和探讨。然而,由于大众媒体保持着与zf千丝万缕的关系。 使其必然的丧失了应有的中立性,成为了zf的代言人。个人媒体却受制于gfw的不正确对待。无法行使这种告知义务。民众产生了对 大众媒体的不信任感,实则也是隐含了对zf的不信任感。比如对央视同一首歌的批判,虽然后来有相关平反的报道出 现,可是舆论还是倾向与一边倒的局面。责怪央视之声屡见不绝。很难说,人们只是因为此次事件而做出的评判。丧失中立性的公众媒体,只能转向其他发展方向。 比如娱乐性,或单方面的政治宣传。这弱化了媒体的监督作用。也弱化了对媒体的监督作用。娱乐的过通俗化,教育作用的缺失,万恶收视率的主导,是当前公众媒 体常为出现的问题。也直接造成了”纸馅包子”的诞生。

“纸馅包子”,先是耸人听闻的出现,后来又是耸人听闻的 被推翻。据报道作者是因为误听谣言后上报了课题,但是无法找到事实,迫于压力才挺而走险制造了一则假新闻。虽然最后惩处了一大批负责人。可是也为公众媒体 敲响了警钟。为了制造关注视点,却背离了媒体最基本的准则,报道事实。不可为之。仔细看,生活中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地方报刊,把广告放入报刊正文 中,混淆视听。又如有些购物电视,使用虚假商家资料似乎成为了惯例。而恶俗的广告形象更是屡见不鲜。人们的反对或是责备却因为可能触犯这类公众媒体的背后 利益,而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式来传达。

就像央视主持人说灾区灾民像过年,这样缺乏水准的话,却不愿在第一时间道歉。不由的感到,这种对媒体的不信任感还将持续下去。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事实的背后,接受和事实相反的官方论调。比如含二甘醇的牙膏事件大白兔奶糖事件在之后出现的官方论调中都被反驳了。可惜的是,食品安全事件还是会不断出现。央视作为一家公众媒体现在首要的问题不是提高公众的知情权,而是提高自己的公信力。让自己学会中立,而不是一味的去替zf说话,这样的话,也许到春节晚会的时候也许还能挽回一点收视率。

厦门p×x事件中,媒体的彻底隐身更让人心寒。而这场人们和地方zf的博弈,到最后却是直接导致了赤裸裸限制言论自由的论坛实名制提议的诞生。还或许一人的入狱。(未证实真伪)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设置太高的门槛,那么基本权利之名也是虚无了。

今日,就这些吧。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