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火星文

文字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方式,历来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文字的”保存”作用,人们可以弥补口头语言的局限性。不用担心语言有限的传播范围和时限造成文化断层。文字就是后天教育的基础。

从出生开始,在周边环境的影响下,我们学会了最基本的口头交流方式-语言。而在这之后,为了更深层次的接触历史,文化,以及被记载下来的人类的全 部。我们需要通过基础教育来掌握文字。而这些文字就是我们掌握过去和未来的关键。正因为如此,文字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处于国民教育根本的地位。没有文字的 学习,也就谈不上对之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接受了。

有幸认识了一些台湾网友,对于他们来说。繁体中文在中文文化历史上,是属于正体中文的地位。理由莫过于繁体中文最大的传承了中文文字历史。从中华文 字诞生开始,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有革新有转变,而繁体中文作为历史的产物穿插其中,直到近代一场政治上的变革,才使得中华文字分化为简体中文和繁体中 文。而简体中文对繁体中文进行了一系列的简化,和音,并字等改变,使得其与繁体中文已有了很大的差异。

当初简化繁体中文的最大原因莫过于,繁体中文笔划较多,对书写认知产生一些困难。但是,虽然繁体中文的书写效率并没有简体中文强,可是在台湾漫长的 现代化教育中,也并没有出现因为繁体中文的”复杂”,而产生所谓的认知困难的问题。在除了文字书写方面的劣势外,其他地方,无论阅读,还是转化成语言表 达,繁体中文几乎保持着与简体中文相同的优势,甚至在文字辨别上面,比简体中文更少的识别误差。在进入计算机领域后,这种文字识别优势更是因为字体的”复 杂”而明显。如果使用的是拼音打字的话,那么繁体在书写速度上也将于简体中文持平。

繁体中文由于属于历史文字的一脉传承,所以学习繁体中文的人,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上没有多少阅读困难。但学习简体中文的人却很难辨别。所以台湾文 人们,对于大陆异体中文的抨击莫过于遍布中国凝聚历史的那些碑刻题词上,台湾人大多可以识别出来,而我们却只能盲人摸象,不得其所。最后便引来一句嘲笑: 你们不懂你们的历史啊。

然而,历史已成定局,现在简体中文已经历两三代人的传承,深入到社会体制之中,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也因为一些变革而被打乱。现在教育体系中的古典文化 已被”简化”。只是在学习上缺少了表述原有繁体中文中留有汉字本原的形意美感。由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使得传统文化在很大层面上被破坏殆尽。再加上过于功 利化的社会革新,使得人们大范围的抛弃了原有传统文化的积累。转向一个新型的社会模式。传统文化缺失留下的社会空洞,被一些强势文化给迅速占据。如果说, 我们还留在评论该不该过情人节这样的议题上。不如仔细思考为什么我们已不再过七夕了。说出汉服不适合现代社会进步这样的话,不如看看和服在日本的地位就知 道了。一个现代社会,不代表因此会抛弃传统。传统的固守力量,也会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的过程中,放入自己的位置。但是,如果这种变革过程中,面临 了对传统的彻底批判和毁灭性的打击。那么传承的过渡便被终止了。而此时的中国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

对传统文化的诉求,不仅存在与文化学者的呼吁中,还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兴起的论语,三国热,就是这样的事例。只是这些热潮的背后,是由学者电视媒体宣传的后果,充斥着个人的见解和现代主义的结合。并不是群众自我研究的提炼,所以存在着对经典著作较大的误读。

火星文的出现,致使一些”人士”对其猛烈的批评。说其破坏了文字规范。但是仔细看所谓的火星文,它其实并不能算是一种文字。不但不成规模,而且字也 没有指定含义。可以随意指代,更不成系统。所以,与其说其可能威胁到简体中文的”正统性”,还不如说它只是一种指代标识,根本不是文字。就像我们用:》来 表示笑脸一样。90后的人也用火星文来表示有意或无意的名称含义。追其原因,莫过于90后自我意识的增强,期望通过与别人不同来凸显自己的个人价值,得到 社会认可。

但是,用标识而不是文字表达自我的现象,也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文字作为文化传承工具地位的下降。这在文化传承上是不利的。归咎根源,又和我们教育,社 会体系中重英轻汉的现象有关。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人们自然而然的开始轻视中华文字的社会效用,只是把它堕化为写作的工具。汉字,无论简体还是繁体都没能 在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果说,我们对70前的作家还有诺贝尔之类的梦想,那么现在的80后们则直接上儿女私情,打架斗殴的小说路线。可以见得,我们在文化的繁荣上,和廉价的教育投资一起,走向与GDP相反的道路上了。

没有评论: